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學思考研討會召開,學者嘉賓共話改革開放經驗
時間:2018-12-24
2018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在清華大學召開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學思考研討會。會上,研究院院長李稻葵發布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學總結》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李玲、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雷鼎鳴、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袁鋼明受邀出席會議。研究院副院長厲克奧博主持了會議。 李稻葵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實踐規模大、增長快、且極為特殊,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增長。同時,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過去40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第一次在全球的經濟影響力抬頭向上的時期。與安格斯·麥迪遜對中國古代經濟增長的測算不同,李稻葵帶領的團隊歷時13年,準確計算了中國北宋、明朝、清朝的經濟活動總量,發現中國經濟占全球比重在明朝之前逐步上升,明末達到最高峰,占全球GDP34.6%,此后逐步下降,直到1978年才出現轉折。因此,在這樣的偉大的歷史成就面前,中國有理由誕生在經濟思想層面對世界的貢獻。 基于中國經濟實踐,研究院希望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經濟學原理,既能供其他發展中國家使用,也能讓美國等發達國家受到啟發。報告從地方政府的約束和激勵、土地使用權轉讓、金融深化與金融穩定、以學習為導向的對外開放、審慎的宏觀調控五個方面提出了基于中國基本經濟事實的總結與建議,并呼吁中國經濟學人從新的角度積極關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在不斷的試錯中調整政府與市場的角色,政府與市場經濟學是一個新的認知領域,是中國經濟學人下一步共同努力、為世界經濟學知識體系做出貢獻的方向。 隨后,嘉賓們針對李稻葵發布的報告,分別對改革開放表達了各自觀點。 吳曉求認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找到符合經濟學的一般規律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中國的經濟實踐如果能夠轉化為主流經濟學理論,可產生供其他國家效仿、學習、借鑒之處。他表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者需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在這個層面,李稻葵及其團隊做出了扎實研究與重要探索,對經濟學和金融學提出了新的思考。隨后,吳曉求還就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與地方政府、金融及貨幣發行機制提出相關看法。他指出,在中國的經濟活動中,政府作用有時是內生的,不可否認有一些負面效果,但從40年所取得的總體成就來看,正向作用不能否認。中國市場經濟道路與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同,希望各方人士能扎根中國社會實踐,準確總結近40年的經驗。 張曉晶認為,將中國經驗納入經濟學主流非常具有挑戰性,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走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希望未來能由大家共同推進相關研究。此后,張曉晶在中國典型化事實、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中國政府是否具有特殊性、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推陳出新、大國的發展經濟學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過去的發展經濟學僅考慮小型經濟體,但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一舉一動能夠影響世界,因此發展就已經不再是一家之事,會受到外界約束。如果今天學界能夠在此處破題,不僅是對發展經驗的總結,也能為中國由富到強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議。 李玲首先高度贊揚了ACCEPT在12月9日舉辦的清華諾貝爾經濟論壇,認為與十年前亦步亦趨的追隨西方理論相比,今天的中國經濟學人能夠邀請到諾獎學者,并讓自己的理論探索在國際上獲得充分肯定,是中國經濟學研究的質變。她進一步指出,對于改革開放而言,起始條件對中國的發展同樣重要。這些條件包括:第一,中國40年來的獨立自主、政治穩定與社會團結;第二,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土地革命;第三,教育與醫療的普及。同時,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年其實是再出發,改革模式依然在更新進步。沒有不付學費的發展,失敗是成功之母,總結教訓是學者份內之事。 雷鼎鳴對報告中的經濟史部分給與了肯定,指出由于明朝引進了大批北美農作物,使國內的農業生產率大幅提高。同時,通過絲綢、瓷器和茶葉的國際貿易,形成了較大幅度的貿易順差,經濟增長較快。他還指出,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騰飛的原因有二:一是高儲蓄率能帶來高投資,二是由科技研究進步驅動的全要素生產率進步很快。除此之外,除了鼓勵學生出國深造,中國國內名校也有責任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研究人才,面對未來的挑戰。 袁鋼明表示,會議的核心落在市場與政府的作用,令人耳目一新。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難以用主流經濟學解釋,中國到底是市場稍微重一點,還是政府稍微重一點,一直是研究院與學界持續討論的話題,希望日后能產生突破。同時,袁鋼明對下一步改革開放的前景抱有信心,認為強調民營經濟的作用、發揮尋找新的經濟市場活力及調整相關政策是積極的發展方向。 最后,各位嘉賓還就中國未來面臨的調整、國家軟實力提升及醫療教育改革等問題與觀眾進行了充分交流與探討。 關注我們 公眾號:ACCEPT-Tsinghua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2018年4月成立,院長李稻葵教授。全球視野,立足中國,致力于令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世界所接受,讓經濟學理論追趕上中國經濟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