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雷格林——歐洲復興的中國機遇主旨演講
時間:2015-06-04
2015年6月3日晚間,應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邀請,歐洲穩定機制主席克勞斯·雷格林(Klaus Regling)以及首席財務官克里斯托弗·弗蘭克(Christophe Frankel),媒體主管沃夫岡·普洛希爾(Wolfgang Proissl)和歐盟駐華代表團經濟金融處負責人,經濟參贊阿妮卡·梅蘭德(Annika Melander)等人一行在清華大學舜德樓針對歐元區經濟的現況,歐洲國家從經濟危機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以及中國在歐洲復興之路上所能扮演的角色同與會專家及現場聽眾進行了交流和溝通。
CCWE中心主任李稻葵出席并主持了本次會議,參加會議的其他中方專家還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李仁貴;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張莉;中交集團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宋德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OECD中國區政策分析員李燕等。
雷格林先生先是簡單介紹了歐洲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在他看來,促成危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問題來自部分成員國自身,1998年有11個國家加入了歐元區,但這其中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意識到了自己所需承擔的責任:例如意大利和西班牙,這兩國的利率上世紀90年代曾經達到兩位數,而對于貨幣政策刺激導致的利率大幅下滑,兩國政府并沒有從政治上做好準備;其次是歐元區的整體監管出現了問題,監測范圍過窄,對結構性財政赤字缺乏有效測量手段,部分國家長期上報錯誤數據等等都助長了近些年的經濟亂象;最后一個原因就是危機的雙重疊加,歐元區在自身已經遇到麻煩的同時又早2008年迎頭撞上全球金融海嘯,使得危機的影響更深刻,范圍更廣,恢復時間更長。
在演講的第二個環節中,雷格林先生向中國介紹了歐洲在此次危機的復蘇過程中所總結出的經驗教訓。排在第一位的是減少經濟的脆弱性,換言之就是各個成員國要控制國家的債務和財政赤字。2008-2010年,部分成員國的債務水平達到了本國GDP的5-10%,其中希臘超過15%,愛爾蘭超過30%。不過通過一定時間的恢復,歐洲財政赤字從總量上來看已經比美國和日本低了2-3倍;其次是要加強成員國之間經濟政策的協調,建立更全面嚴格的制度,核實各國提供的數據,進行聯合決策,甚至設置一個歐元區的財長等等;第三就是建立強有力的歐洲銀行體系,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通過像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和歐洲穩定機制這樣的機構來保證歐元區的金融穩定,向需要的國家提供資助。
然而雷格林也表示,貸款的發放并不是無條件的,成員國必須保證改變自己的政策,繼續創造就業機會,來保證自己有償還的能力。過去幾年中,上述兩個機構在這方面表現的非?;钴S,已經向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和塞浦路斯提供了2386億歐元的幫助。目前前三個國家已經不再需要幫助,塞浦路斯也將于8-9個月內結束相關項目,唯一還深陷泥潭的就只有希臘。
針對現場專家關于“有沒有可能希臘和ESF/IMF在月底前達不成協議進而退出歐元區”的提問,雷格林指出,希臘政府做的并不是很好,現在正在同相關機構進行艱苦的談判以獲得資金的注入。然而盡管如此,希臘仍然是歐盟的成員國,是大家庭中的一員。因此歐盟會盡力在滿足相關條件的前提下對希臘進行援助,盡量避免成員國退出這樣一個無趣的結局。
在會議的尾聲,梅蘭德女士也就與會嘉賓和現場觀眾感興趣的同中國有關的話題進行了簡單陳述。她相信中歐經濟之間有著強有力的相互依賴性,在現階段,除了購買債券以外,歐盟也歡迎中國的投資者涉足歐洲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房地產等領域,并相信這會帶來良性的競爭。同時她還表示,明年中國將成為G20的主席國,屆時雙方也會就投資協定等諸多問題有更深一步的探討。